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汽车前防撞预警系统设计

张三川1, 叶建明2, 师艳娟1

(1.郑州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浙江创立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浙江 龙泉 323700)

摘 要: 为研究毫米波雷达用于汽车前向防撞探测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基于77 GHz 毫米波雷达传感器的汽车前向防撞探测系统装置。该装置针对低频漏波信号和高频干扰信号,采用模拟信号处理模块等硬件系统进行初步滤除,并在此基础上依次通过FIR数字滤波、FFT变换、恒虚警检测等数字算法的处理,实现了目标距离、速度等信息的探测。同时,针对结构化道路的汽车前碰撞工况,构建了基于毫米波雷达方位角探测原理和行车安全距离模型的前防撞多级预警模型。场地道路测试表明:所设计的探测装置对静态目标距离探测误差为4.5%,对同时探测两个动态目标的速度的最大误差为5%。77 GHz 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应用于汽车前防撞预警系统设计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预警算法; 前防撞系统; 安全距离模型; 信号处理; 道路试验

0 引言

毫米波雷达主要使用24 GHz 和77 GHz频段,上海中科院微系统所研制出我国首个全芯片集成的24 GHz 小型防撞雷达,其距离探测可达100 m 以上,速度探测超过100 km/h[1]。马玉贞等[2]利用130 nm CMOS工艺设计集成的24 GHz 防撞雷达,可根据1/2N倍调信号输出功率,实现任意波形输出。郝宏刚等[3]设计的用于24 GHz 防撞雷达的混合馈电阵列天线,天线子阵和馈电网络的电流采用切比雪夫分布,使得天线阵的增益达到21.7 dBi。由于24 GHz 雷达天线体积大、精度低,国际上将77 GHz 毫米波雷达作为研究重点。Wang等[4]结合频移键控和线性调频连续波调制的优点,调制信号采用快速锯齿扫描,能够准确地对目标进行识别,具有对静止或4个以上运动目标的实时检测能力。Blazquez等[5]基于微带、波导和MMIC混合技术设计的77 GHz 防撞雷达,集合了这些硬件的优点,实现了对信号和数据的多普勒处理和4个目标的跟踪处理。金良等[6]采用新型45度线极化串馈微带天线阵设计的77 GHz 防撞雷达,通过反射相消槽获得最佳驻波特性,避免对向来车由于同垂直极化而带来的强电磁干扰。

本文针对目前防撞系统测距测速精度低、预警算法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拟根据道路交通前碰撞工况,对防撞系统的硬件电路和算法进行设计,以期提高系统测距和测速的精度。

1 前碰撞工况与预警原理

1.1 碰撞工况

汽车前向碰撞事故的道路工况,主要有以下3种[7]

(1)相邻车道目标车辆突然变道。相邻车道目标车变道并入本车车道,若安全距离不够,且本车不减速继续前行,会发生前向追尾碰撞事故。

(2)同车道本车车速大于目标车。本车在小于安全车距范围内加速或以大于目标车辆的速度匀速行驶,也会导致前向追尾碰撞事故。

(3)同车道目标车辆减速行驶或突然停车。若目标车不在安全距离内主动减速,甚至制动停车,也会发生前向追尾碰撞事故。

1.2 预警原理

(1)目标车辆变道。假设雷达波在接收天线接收时平行,如图1所示,TX为发射天线,RX1和RX2为接收天线。则:

(1)

式中:d为RX1和RX2之间的距离;θ为目标车辆的方位角;Δφ为两接收天线之间的相位差;λ为雷达波波长。

图1 雷达测方位角原理
Figure 1 The principle of radar angle measurement

将同一目标信号在天线方向上进行FFT变换并计算角度[8],两个信号之间N点采样必须至少相差一个周期,即:

(2)

(3)

式中:N为采样点数。当θ=π/2时,Δθ取得最小值。

变道工况如图2所示,A车和B车在相邻车道同向行驶,假设自车为A,目标车为B,B车在行驶过程中变道到A车所在车道或其继续保持原车道行驶均可通过A车雷达检测到的方位角θ来判断。

图2 相邻车道目标车变道
Figure 2 Target vehicle lane changing in adjacent lane

若A车所安装雷达的坐标系的x轴与车道方向垂直,y轴为平行方向,则B车在最大距离处变道时的极值方位角为:

(4)

式中:Smax为判断是否邻车变道的距离最大值(超过此距变道即可视为对本车行驶安全无影响),m;b为两车并行的横向安全距离,m;b/2为最小横向安全距离,m。

对于B车在距离Smax范围内变道时,横向距离变小,当横向距离小于最小横向安全距离b/2时,即认为B车在实施变道,则B车的最小方位角为:

(5)

式中:Dmin为正常变道的B车在实施变道前与A车的最小安全距离。当B车正常变道时,其方位角会在[θmin,θmax]内变大。

对于本车道前方行驶车辆和大于Smax车距的邻车道车辆,其方位角均大于θmax,但本车道前方车辆的方位角等于或略小于90°,明显大于邻车道车辆的方位角,而邻车若在方位角[0,θmax]内实施变道,显然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2)同车道本车车速大于目标车。如图3所示,A车和B车在同一车道行驶,假设自车为A,前车为B,A车制动前与B车相距为D(安全距离)。B车匀速行驶,A车以大于B车的速度靠近B车,A车发现危险,采取制动措施。

图3 同车道本车速度大于目标车
Figure 3 The speed of the vehicle in the same lane
greater than the target vehicle

由图3可知,安全距离公式为:

DSa-Sb+Sd

(6)

式中:Sa为制动一段时间后A车的行驶距离,m;Sb为B车的行驶距离,m;Sd为两车的跟车距离,m。

va制动到与vb相等时,即可认为两车无追尾危险。根据运动学原理[9],两车的安全距离为:

(7)

式中:vb为B车匀速行驶的速度,km/h;va为A车的初速度,km/h;aa为A车的制动减速度,m/s2t1为驾驶员反应时间和消除制动间隙时间之和,s;t2为持续制动时间,s。

(3)目标车减速行驶或突然停车。如图4所示,B车突然制动直至停止,A车匀速靠近B车,发现危险后,采取制动措施。

图4 目标车减速行驶或突然停车
Figure 4 Deceleration driving or stopping condition
of the target vehicle

若B车静止时A车仍处于运动状态,则可能发生追尾事故。根据运动学原理,安全距离为:

(8)

式中:vb为B车的初速度,km/h;ab为B车的制动减速度,m/s2va为A车的初速度,km/h;aa为A车的制动减速度,m/s2

1.3 预警算法

预警算法策略如图5所示,采用雷达测出的方位角判断邻车位置状态,若属于正常变道或本车道前车,则进一步判断纵向车距。若纵向车距小于安全距离,则再对车速进行比较,如果本车车速大于前车,则启动预警。对于方位角小于最小安全变道方位角的,则直接启动预警。

图5 预警算法
Figure 5 Warning algorithm

考虑到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观察前方道路情况和后视镜视野,通过指示灯闪烁和蜂鸣器声音结合进行预警,从而提醒驾驶员采取措施。

2 系统硬件与信号处理

2.1 系统硬件

硬件结构如图6所示。整个硬件由调制信号生成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微控制器模块、电源模块以及CAN通信模块组成。调制信号生成模块控制振荡器产生频率呈三角波变化的调制信号。雷达经过混频处理后得到中频输出信号,该中频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模块的去噪滤波、自动增益放大等处理后,通过A/D模块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在微控制器中作进一步处理和解算[10],从而得到目标车的速度和距离,将最终解算结果发送到整车CAN网络。电源模块将车载电压分别转换成±12、±5、3.3 V,为雷达、信号处理电路、微控制器和CAN通信模块供电。

图6 硬件整体结构
Figure 6 The structure of hardware

2.2 信号处理算法

雷达的输出信号经过硬件电路处理后,需要进行A/D采样。本文采用定时器触发ADC转换,并通过DMA进行数据搬运。采样结束后,为得到目标信息,需要对数字信号进一步处理,包括FIR带通滤波器设计、FFT变换、恒虚警检测算法。

为滤除由环境因素、噪声因素以及杂波引起的高频噪声,提高测距、测速的准确性和精度,本文采用MATLAB提供的filterDesigner工具箱进行FIR带通滤波器设计,窗函数采用Hamming窗,滤波器阶数为55,采样频率为96 000 Hz,通带频率为400~20 000 Hz。将设计完成的滤波器系数嵌入Simulink进行仿真,图7上方为滤波前100 Hz、1 kHz和30 kHz的混合波形,下方为滤波后的波形。仿真结果显示,输出信号仅剩下1 kHz的信号,处于通带范围外的信号成功被滤除,初步验证了仿真达到了预期效果。

图7 滤波前后波形对比
Figure 7 Waveform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filtering

为进一步得到目标信号的频率,需将信号从时域变换到频域。本设计采用经典的2维FFT变换来获得目标信息。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频率大于最高频率的2倍时,采样后的数字信号完整地保留了原始信号中的信息[11]。为了在使用中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的目标信号频率最大值为20 kHz,结合实际情况,采样频率选择为96 kHz,采样点数选择1 024。

如图8(a)所示,输入信号为1、5、10、15 kHz的混叠波,经过FFT处理后信号的频域特性如图8(b)所示,频域中存在4个峰值,其频率分别为1、5、10、15 kHz,在其他频率处幅值几乎为零。输出信号的频谱特点和输入信号的频率特性完全一致,说明FFT变换有较好的效果。

得到目标信息后,需滤除环境等虚假目标的干扰,本文采用CA-CFAR算法进行自适应门限设计,其原理如图9所示。

分别用xi(i=1,2,…,n)和yi(i=1,2,…,n)表示检测单元两侧参考单元,参考单元长度为2nn为前沿和后沿参考单元长度;XY分别是前沿和后沿参考单元对杂波强度的局部估计。与检测单元A邻近的是两个保护单元,防止目标能量泄漏到参考单元中,影响检测器杂波强度的两个局部估计值[12]。仿真结果如图10所示。输入目标信号和杂波信号,蓝色曲线为自适应门限,黑色曲线为目标信号和杂波,低于门限的信号全部被滤除。

图8 FFT前后对比
Figure 8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FFT

图9 恒虚警检测算法原理
Figure 9 Principle of constant false alarm
detection algorithm

图10 CA-CFAR仿真结果
Figure 10 Simulation result of CA-CFAR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方案

本文在双向两车道条件下进行试验,假设自车位于左侧车道,雷达安装在车头正中。试验设备主要包括:毫米波雷达、硬件电路板、12 V 电源、CAN盒转接头、笔记本电脑、可显示实时速度的电动车。

试验内容包括:静态多目标多位置探测,如图11(a)所示;动态单目标多位置探测[13],如图11(b)所示;动态多目标多位置探测,如图11(c)所示。试验设计探测距离为24 m,试验前,在路面每间隔6 m处作上标记,每项试验结束后,将探测距离在地面上作出标记,与障碍物实际距离进行对比。对于动态目标速度的检测,在固定距离处实时获取动态目标的速度,并作好记录,与电车仪表盘速度进行对比。

图11 3种试验方案
Figure 11 Three experimental schemes

3.2 结果分析

图12为毫米波雷达探测静止目标的结果,以中心车道线为原点,两车道宽度为x轴,车辆前方距离为y轴,建立二维坐标系,自车位于左侧车道正中,即-1.75 m 处。

图12 静态目标位置分布
Figure 12 Position distribution of static target

静态目标实际值和检测值的误差分析如表1所示,综合图表可知,在静止多目标条件下,障碍物的实际位置和检测位置基本一致,且误差在5%以下。

表1 探测结果及误差分析
Table 1 Detection results and error analysis

距离实际值/m距离检测值/m距离误差/%2.632.514.510.9511.383.99.939.563.714.0813.871.520.0420.421.9

图13为毫米波雷达探测动态多目标的结果分布,假设两个目标相向行驶,在其与自车距离分别为6、12、15、18、24 m 时,获取毫米波雷达检测的距离和速度,与实际距离和目标仪表盘显示速度进行对比分析。

图13 动态多目标位置分布
Figure 13 Position distribution of dynamic multi-target

动态目标1、2实际值和检测值的误差分析如表2、3所示,其中,“-”表示远离目标,“+”表示靠近目标。综合图表,结果显示:在动态多目标条件下,障碍物的实际位置和检测位置基本一致,误差在5%以下,且障碍物运动方向与实际一致。

表2 目标1探测结果及误差分析
Table 2 Detection results and error analysis of target 1

距离实际值/m距离检测值/m距离误差/%车速表值/(km·h-1)车速检测值/(km·h-1)车速误差/%65.832.8-4-4.25.01211.722.3-7-7.34.31515.513.4-9-9.22.21818.392.2-12-11.72.52423.532.0-16-16.53.1

表3 目标2探测结果及误差分析
Table 3 Detection results and error analysis of target 2

距离实际值/m距离检测值/m距离误差/%车速表值/(km·h-1)车速检测值/(km·h-1)车速误差/%2424.522.266.23.31818.392.299.22.21515.412.71212.32.51211.791.81514.62.766.233.81818.42.2

4 结论

(1)设计了一款基于77 GHz 毫米波雷达的前防撞探测装置,在静态多目标、动态单目标、动态多目标情况下,道路试验测距、测速的相对误差小于5%,达到了设计目标。

(2)构建了基于毫米波雷达测距、测速和方位角的相邻车道车辆的预警原理和算法。

(3)试验结果证明,将77 GHz 毫米波雷达用作车辆防撞系统设计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陈天琪,杨浩,戴志伟.24 GHz FMCW车载测距雷达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6,42(12):37-40.

[2] 马玉贞,陈够喜,崔成林, 等.24 GHz防撞雷达抗干扰任意波形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7,8(10):2613-2616.

[3] 郝宏刚,周小川.一种新型混合馈电24 GHz车载雷达阵列天线设计[J].微波学报,2018,34(3):48-51.

[4] WANG G, HONG W, ZHANG H, et al. Investigations on anti-jamming method for 77 GHz automotive millimeter wave radar[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Wireless Broadband. New York: IEEE, 2016: 423-426.

[5] BLAZQUEZ G R, ALMOROX G P, BURGOS G M, et al. Perimeter surveillance radar in W-band based on vehicle collision avoidance technology[C]//European Radar Conference. New York: IEEE, 2017: 351-354.

[6] 金良,葛俊祥.77 GHz车载防撞雷达新型天线阵设计[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8,38(5):343-347.

[7] 张译芳.高等级公路行车安全距离及防追尾碰撞预警系统的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2016.

[8] 丁鹭飞,耿富录,陈建春.雷达原理[M].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53-156.

[9] 余志生.汽车理论[M].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7-99.

[10] REN X B, LIU Z Y, FU T F. The embedded implementation of millimeter wave radar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C]//Chinese Intelligent Automation Conference. Berlin: Springer, 2017:152-154.

[11] 李莉,王沛,俞玉莲.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和算法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2] 何友,关键,孟祥伟,等.雷达目标检测与恒虚警处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9-40.

[13] 刘忠臣.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汽车并线辅助系统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Design of Vehicle 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 System Based on Millimeter Wave Radar

ZHANG Sanchuan1, YE Jianming2, SHI Yanjuan1

(1.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2.Zhejiang Chuangli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Co., Ltd., Longquan 3237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millimeter wave radar for vehicle forward collision avoidance detection, a forward collision avoidance device was designed based on 77 GHz millimeter wave radar. Aiming at the low frequency leakage wave signal and high frequency interference signal, the device used analog signal processing module and other hardware systems for preliminary filtering. On this basis, the distance and speed of the target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processing of FIR digital filtering, FFT transform, constant false alarm detection and other digital algorithms. At the same time, a multi-stage pre-warning model and method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millimeter wave radar azimuth detection principle and driving safety distance model for the forward collision condition of passenger cars on structured roads. Road test showed that the distance detection error of the device designed for static target was 4.5%, and the maximum error was 5% for detecting two dynamic targets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it was feasible for 77 GHz millimeter wave radar to be used in the design of vehicle anti-collision warning system.

Key words: millimeter-wave radar;early warning algorithm;front-collision system;safe distance model;signal processing; road test

中图分类号: TN95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05/j.issn.1671-6833.2020.06.006

收稿日期:2020-06-12;修订日期:2020-09-2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G02B04)

作者简介:张三川(1962— ),男,四川资阳人,郑州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 E-mail:sc.zhang@zzu.edu.cn。

文章编号:1671-6833(2020)06-0013-06